<ul id="qiuuw"></ul>
  • <strike id="qiuuw"><s id="qiuuw"></s></strike>
    <strike id="qiuuw"></strike>

    金湖縣:以改革“關鍵一招”扛起“挑大梁”的金湖擔當

    時間:2025/05/09    來源:金湖縣政府辦    字號:[ ]

    今年以來,金湖縣從“四個著力點”中深刻把握挑大梁的實踐路徑,以全面深化改革“關鍵一招”為挑大梁提供動力源泉,進一步推動金湖高質量發展走在前。

    以改革賦能產業發展,在縣域經濟突破上勇攀新高

    牢牢牽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“牛鼻子”深化營商環境、園區體制等領域改革,加快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。

    鍛造更具競爭力的產業引擎。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、新興產業壯大、未來產業培育,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,推動石油機械、智能儀表等優勢產業向“微笑曲線”兩端延伸,持續壯大研發設計知識產權、檢測檢驗等生產性服務業,加快構建內生增長的產業生態。

    營造更富吸引力的營商環境。精準扎實開展“一業一訪”把脈問診,分層分類實施“一企一策”調研問需,持續完善重點企業、規上企業、小微企業全覆蓋的梯次掛鉤、定期走訪、問題會辦、反饋跟蹤工作機制,切實把“做的比說的好、服務比需求早”貫穿始終、落在實處。

    打造更強承載力的園區載體。深化“畝均論英雄”改革,加強項目“出讓合同+投資發展監管協議”管理,突出片區土地綜合利用效益評價指標,科學選擇市場置換、政府收儲、司法處置等方式,大力盤活整治低效閑置工業用地,推動資源要素向園區集聚,更好承載大項目、培育大企業、形成大產業。

    以改革激發創新活力,在產才深度融合上勇擔重任

    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,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,持續涵養更為先進、更加全面的科技創新生態,高水平建設省創新型示范縣。

    融通“產與研”,鍛強創新鏈。把握省內創新資源布局優化契機,探索“一產業鏈一研究院”建設,建好用好大興園區“雙創”孵化基地、“金湖智谷”科創走廊等科創載體,著力構筑高品質科創空間和復合型產業空間。深化國家知識產權強縣試點建設,加快形成從技術發現到生產制造全閉環生態,一體推進質量強企強鏈強縣。

    融通“產與數”,攀升價值鏈。制定實施新一輪“智改數轉網聯”三年行動計劃,大力發展普惠性“上云、用數、賦智”服務,打造從場景、車間到工廠的智能制造標桿體系。加快建設5G、大數據、區塊鏈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,積極爭取行業級、區域級、企業級數據(算力)中心建設布局,推動數據資源商業化轉化。

    融通“產與才”,拓展人才鏈。堅持“以產引才”,迭代升級“科技創新18條”“荷都俊才”等政策,加快構建分梯度、分層次、分領域的人才支持培養體系。強化職普融通,加快金湖技工學校新校區建設,積極推進金湖技師學院籌建,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,以產業為導向,超前、精準常態抓好本地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提升工作。

    以改革放大生態優勢,在綠色低碳發展上勇當先鋒

    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,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綠色低碳發展機制,堅定扛起淮安市委賦予金湖“在綠色低碳發展上先行先試”的使命重任。

    涵養更高品質的生態空間。聚焦打造江淮綠心之核,系統推進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一體化保護與修復,積極建設蘇皖環高郵湖綠色一體化融合發展區。高質量完成城區控源截污優化提升,舉一反三抓好中央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。全面落實河湖長制、林長制,梯次推進美麗金湖建設全域覆蓋,爭創美麗中國先行區。

    推動更深層次的綠色轉型。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,全面構建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,支持開發區創建國家級綠色園區。統籌風電、光伏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,全產業鏈推進能源裝備產業發展,積極布局氫能、新型儲能等產業,加速形成綠色低碳發展集群突破之勢。

    實現更高水平的價值轉化。鞏固新型電力系統示范標桿建設成果,加快“源網荷儲”一體布局,積極推進碳足跡認證、綠電溯源、綠證交易等工作,釋放“綠電智造”投資潛力和發展優勢。深入挖掘自然生態稟賦、人文歷史底蘊,緊扣全域提升、全季發展、全業融合,不斷豐富旅游業態、優化產品供給,強化文旅康養產業強鏈補鏈,打造更有消費流量的“寶藏縣城”。

    以改革促進開放融通,在推動城鄉融合上勇拓新路

    堅持對內對外開放相結合,深入實施融入融合戰略,有效破解能級限制、資源瓶頸、機制障礙不斷增強發展動力活力。

    打開區域融合新格局。全力保障寧淮高鐵、金祿高速、鹽蚌高速金湖段等重大項目建設,積極爭取沿淮鐵路、高郵湖大橋規劃建設,加強與大港、大企業的對接合作,提升金寶航道、金湖新港等航道、碼頭能級,推進金湖通用機場多業態場景發展,全面塑造“公鐵水空”立體交通優勢和綜合成本優勢。

    邁出擴大開放新步伐。積極應對貿易數字化、綠色化趨勢,深化內外貿一體化改革,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、內外貿并重的領跑企業。推進跨境電商產業園等開放載體建設,大力引進外貿綜合服務和供應鏈企業,積極推廣“跨境電商+產業帶”新模式,推動外貿穩規模、優結構。

    塑造城鄉發展新形態。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,片區化全要素推進“荷美鄉村”建設,大力發展生態農業,多路徑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,爭創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。有序推進省級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集成改革、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,以土地價值釋放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。

    以改革增進民生福祉,在推進共富共享上勇作標

    始終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,堅持人民有所呼、改革有所應,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。

    創造高品質美好生活。深入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壯大行動,全力穩就業、助創業、促增收,著力提升居民收入和勞動報酬“兩個比重”。聚焦全域文化繁榮、全民精神富有,健全文明城市建設常態長效機制,強化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和共建共享,做好“荷”“水”“堯”等特色文化的創新轉化。

    推進高效能社會治理。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,用好“小院板凳會”“有事好商量一“碼’上議”“荷你同心”等工作平臺,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。堅持法治金湖、法治政府、法治社會一體建設,深化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改革,爭創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縣。

    筑牢高水平安全防線。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,健全落實風險防控“四項機制”,筑牢政治安全、經濟金融、意識形態等各領域安全防線。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,推動建立大安全、大應急體系,促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。健全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,爭創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