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ul id="qiuuw"></ul>
  • <strike id="qiuuw"><s id="qiuuw"></s></strike>
    <strike id="qiuuw"></strike>

    我市鄉村振興蹄疾步穩

    時間:2024/10/30    來源:淮安日報    字號:[ ]

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市緊緊圍繞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這一任務,以產業集群建設帶動農業高質量發展,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,以全域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積蓄鄉村發展動能,以加快推進共同富裕提升農民幸福指數,積極探索具有淮安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。

    穩產保供能力持續增強

    農村生活日新月異,糧食及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有力。截至目前,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63.59萬畝,占耕地比重達77.2%;在永久基本農田中,高標準農田面積占比達85.2%,位列蘇北第一。糧食播種面積連續多年保持在1024萬畝以上,總產量穩定在98億斤以上;蔬菜種植面積、產量穩定在155萬畝、480萬噸;生豬年存欄量、出欄量穩定在155萬頭、250萬頭;家禽年存欄量、出欄量穩定在2400萬羽、7600萬羽;水產面積、總產量穩定在55萬畝、30萬噸。

    以現代設施農業“雙十雙百”示范工程為抓手,統籌各類資金1.9億元,用于農業設施補齊短板、更新換代,設施蔬菜、漁業水平分別提升至50%、59%,畜禽規模養殖化率提升至84%。出臺《淮安市農業設施所有權確權登記和抵押貸款管理辦法》,授信貸款超6000萬元,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,為全省農業“走在前、做示范”貢獻更多力量。

    今年上半年,夏糧生產迎來面積、單產、總產“三增”,淮陰區獲批全國第一批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。

    產業集群發展加速突破

    新興產業持續發展,特色產業不斷壯大。近年來,我市積極探索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之路,聚力打造稻米、小龍蝦、畜禽、螃蟹、蔬菜五大特色產業集群,培育稻米、小龍蝦、蔬菜、生豬、肉雞、淡水魚、螃蟹、食用菌8條全產業鏈,重點實施小龍蝦和稻米攻堅提升行動,推動兩大產業率先突破成勢。全市小龍蝦養殖面積居全省第一,年加工能力超5萬噸、冷儲能力超10萬噸,盱眙龍蝦品牌價值連續9年位居全國水產類榜首;新建優質稻米核心基地22萬畝,規模化育秧種植面積超100萬畝,獲批“中國稻米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市”“中國生態秈米之鄉”稱號。

    農業產業不斷建鏈、強鏈、補鏈。我市招引建設一批有分量、前景好、效益高的農業“加新高”項目,2023年總投資破百億元,其中五大特色產業項目占比超60%,衛崗乳制品、雪榕現代食品等一批10億元以上項目投產達效。同時,統籌推進綠色、有機、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,探索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,建設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500萬畝,認證綠色食品、有機農產品385個,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提高至82%。

    和美鄉村建設持續推進

   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,意義重大。近年來,我市堅持以規劃為引領,注重片區化推進、組團式建設,深挖各地資源稟賦、發展條件和比較優勢,加快建設具有淮安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。運南片區、白馬湖片區、黃花塘片區獲批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培育片區,70個村獲批第一批省級和美鄉村。全市出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方案,統籌實施“廁所革命”和生活污水治理,所有涉農村居實現公廁全覆蓋。

    鄉村公共空間治理成效顯著。自2022年鄉村公共空間治理試點啟動以來,我市重點圍繞農地、道路、水體、鎮區、園區、社區、村莊內外和集體資源資產等“七空間一資源”,創新工作方式方法,推進生產、生活、生態“三生”空間全要素治理,農村面貌煥然一新,僅此一項就帶動全市村集體經濟增收3.19億元、村均28.25萬元,2023年涉農村居集體經營性收入村平增幅超45%。同時,深入實施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行動,千方百計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。今年前三季度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782元,同比增長7.1%,居全省第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