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新聞資訊 專題專欄 淮安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專題 工作進展
淮安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《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助力高質量跨越發展的議案》,明確聚焦項目攻堅、堅持分類施策、培育企業梯隊、統籌資源力量,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步伐,努力把工業經濟的基礎打得更牢、夯得更實,全力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。
今年以來,市人大常委會聚焦聚力聚神先進制造業發展,扎實推進重點議案辦理,全力加強檢查、督促落實,各地各部門持之以恒攻項目、穩增長、優環境、促轉型,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,全市工業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的良好發展態勢。1—7月,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、全部工業開票銷售、工業用電量分別增長10.3%、16%、31%,增幅均居全省第一。
強化項目攻堅,發展動能不斷積蓄。上半年,全市新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504個,新招引科技型項目261個。今年以來,我市累計研判億元以上產業項目152個,為項目科學決策提供參考。各地各部門深化項目“五新”全生命周期服務,抓緊抓實“五新”項目每一個環節,重大項目實行“一企一策”專班和“直通車”服務,全力推動項目快建設、快達效、快列統。上半年,全市完成工業投資增速全省第二;新開工、新竣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同比分別增加7個、21個。同時突出產出質效,更加注重對項目轉化和產出貢獻的考核,主動策應新竣工項目需求,全力推動項目驗收審批輔導到位、要素供給保障到位、人才招引服務到位、金融支持對接到位、產業配套協同到位。
聚焦結構優化,集群發展成效顯現。我市深入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工程,推動傳統企業轉型升級,以大規模設備更新為抓手,一體推進淘汰落后、綠色轉型、產品提質等行動計劃。深化“畝產效益”改革,開展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,大力推進低質低效用地清理。研究制定《淮安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實施方案》,重點培育“353”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;聚焦“新三樣”“三根絲”等優勢新興產業,分行業制訂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,先后舉辦晶硅光伏、中天鋼簾線、纖維新材料等系列產業鏈供需對接活動,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;優化產業配套,編制發布產業配套白皮書,市級“五中心一基地”產業配套中心正式掛牌,“1小時工業配套服務圈”初步成形。上半年,我市新一代信息技術、新能源、汽車及零部件、纖維新材料等產業保持兩位數較快增長。同時,我市前瞻布局未來產業,積極對接省“10+X”未來產業體系,加強低空經濟、虛擬現實、大模型、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研究,編制《十大未來成長性產業研究報告》,著力打造創新策源、轉化孵化、應用牽引、生態營造的產業環境。深度融入全省“1650”產業體系,我市入選全省新能源、新一代信息通信、新型食品3個集群重點承載區域,金湖縣節能環保能源裝備、淮安區機械設備精密配件入選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。
突出梯隊培育,企業質態加速提升。全市各地各部門分類推進龍頭骨干培育,堅持“抓大、扶小、培優”統籌發力,上半年,我市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1戶。我市全面優化創新生態,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、高新技術企業、瞪羚企業、獨角獸企業梯隊培育計劃,成立專業化科技招商隊伍,加大科技型項目招引,統籌推進重點實驗室引建、科教產業園“創新之核”建設、科技創新公共功能平臺打造等工作。強化數實融合發展,深入實施制造業“智改數轉網聯”三年行動計劃,今年以來,我市新增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廠、省智能制造示范車間數量均創歷史新高。
強化政策扶持,營商環境持續優化。我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優化工業強市引導資金獎補規則,推進惠企資金“免申直補”“直達快享”典型案例,獲省委改革辦、省制造強省辦表彰推廣。加強要素保障,出臺《淮安市建設“四最”一流營商環境高質量推進產業發展若干措施》等政策文件,全力打造市場化、法治化、國際化營商環境,深化拓展“五證聯發”“拿地即開工”等成果應用。深化企業服務,暢通政企溝通渠道,定期召開黨政親商會,協調解決突出困難與問題;開展“淮安企業家日”系列活動,出臺《淮安市禮敬杰出企業家若干措施》,為優秀企業家提供政務服務、安居保障、子女入學、健康醫療、通行便利等8個方面禮遇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