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 新聞資訊 專題專欄 淮安市推進美麗淮安建設專題 工作動態
日前,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,解讀《淮安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實施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,并介紹我市空氣質量情況。2013年至2023年,我市PM2.5濃度從79微克/立方米下降至36微克/立方米,PM2.5濃度下降了54.4%,空氣質量明顯改善,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、幸福感顯著提升。根據國務院和省政府關于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的工作部署,我市于9月份出臺了該《方案》。
《方案》指出,優化“三項結構”,加快綠色低碳發展。優化產業結構,堅決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,加強“兩高”項目審批把關和實地核查。加快退出重點行業落后產能,推進園區、產業集群綠色低碳化改造與綜合整治。優化含VOCs原輔材料和產品結構,深入實施綠色創建“十百千”行動,力爭創建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0家。優化能源結構,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,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,深入推進燃煤鍋爐關停整合和工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。優化交通結構,調整貨物運輸結構,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運輸時,優先采用鐵路、水路運輸,充分發揮淮安水運優勢;加快提升機動車清潔化水平,強化非道路移動源綜合治理。
強化“兩項治理”,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。強化面源污染整治,加強建筑工地、港口碼頭、道路、公共裸地等各類揚塵源管控,完善揚塵污染防治體系,推進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。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,不斷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。強化污染物減排,推動VOCs全流程、全環節綜合治理。推進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,鞏固鋼鐵行業和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成效,有序推進鑄造、垃圾焚燒發電、水泥、焦化等行業改造和治理。實施重點行業績效等級提升行動,培育一批績效A級、B級和引領性企業。加強部門聯動,因地制宜解決人民群眾反映集中的油煙和惡臭擾民問題。穩步推進大氣氨污染防控。
加強“四項建設”,即機制建設、能力建設、法制建設、組織建設。深化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和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。建立健全市縣(區)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體系,完善重污染天氣應對機制。加強監測和執法監管能力建設,依法拓展非現場監管手段,開展多部門聯合執法。強化法律法規標準引領,積極發揮財政金融引導作用。通過加強組織領導,嚴格監督考核,引導全民共治,構建全社會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