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淮安區河下街道始終堅持以服務群眾為核心導向,精準聚焦社會治理領域的熱點、難點問題,深入踐行和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以“三融三促”為抓手,圍繞綜治中心的功能優化、服務升級與效能提升三大目標,全面整合治理陣地、骨干力量與運行機制,扎實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,成功實現“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、服務延伸至‘家門口’”的治理成效。
融“陣地”促“便民”,打造解紛“一站式”平臺。一是資源整合,實現“一窗通辦”。河下街道統籌多方資源,對街道綜治中心進行全面升級,明確劃分咨詢引導、綜合接待等五大功能區域,整合信訪、司法等多個部門力量集中入駐,實現“多窗合一、一窗通辦”。二是陣地延伸,貼近“基層末梢”。依托14個社區,街道打造“涼亭議事”“家事調解室”等網格延伸陣地,配備專職網格員、調解員和志愿者隊伍,實現即時響應和有效化解鄰里糾紛等群眾日?!靶≡V求”,推動服務與管理向基層末梢延伸。三是數字賦能,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依托“幸福河下”APP,為群眾提供 24 小時在線咨詢、問題反映、進度查詢等服務,真正實現社區服務 “零距離”、管理覆蓋 “無死角”、群眾訴求 “全響應”,進一步打通服務群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融“力量”促“精準”,組建治理“多元化”隊伍。針對治理力量分散、專業性不足等問題,河下街道打破部門與領域壁壘,整合專業力量與社會資源,組建兩支高效綜治服務隊伍。建強“專職調處隊”,攻堅“硬骨頭”。以街道綜治中心為核心,由黨委政法委等部門骨干組成,負責處置復雜矛盾與應急事件,今年以來,已成功化解征地拆遷、勞資糾紛等疑難問題18件,有效維護轄區穩定。動員“N方社會力”,形成“同心圓”。聯動轄區學校、醫院等力量,開展“共駐共建”活動。通過舉辦“法治進校園”“心理健康進社區”“安全知識進企業”等主題活動,形成“多方協同、同頻共振”治理格局。
融“機制”促“高效”,健全治理“全鏈條”體系。為保障綜治中心規范高效運行,河下街道健全關鍵運行機制,確保治理工作有章可循、落地見效。一是閉環處置機制。建立“登記-研判-流轉-督辦-回訪-歸檔”全鏈條流程,明確責任與時限。今年以來,街道綜治中心共受理群眾訴求326件,辦結率達98%,群眾滿意度超96%。二是常態排查機制。組織網格員每日走訪、每周排查,建“網格民情臺賬”,實時記錄群眾訴求、矛盾隱患等信息。通過常態化排查,確?!靶∶懿怀鼍W格、大矛盾不出街道”,從源頭減少矛盾升級風險。三是考核評價機制。將綜治中心運行效能、矛盾化解率等指標納入街道年度考核體系,定期開展考評工作。通過“以考促干、以評促優”,營造“比學趕超”的良好氛圍,倒逼治理服務質量持續提升。